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台青曾芝颖的创业路:从台北都市到闽江小渔村 发布时间:2025-08-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福州8月6日电(记者周义)曾几何时,台北的繁华是曾芝颖生活的全部。2016年,她却选择在三十岁出头时跨越海峡,一头扎进未知的福建乡村。这里也成为她创业的起点。

  当被问及为何扎根于此,曾芝颖的回答是:向往做有趣和好玩的事情。

  初来福建时,曾芝颖在福州马尾花费20多万元精心装修了一处小小的办公室,设立公司,准备发挥设计才能,大干一场,却接连两年项目无人问津。她用“傻勇”形容当时的自己,甚至犹豫过是否要留下来。

  转机在2018年到来。那一年,曾芝颖参加海峡青年节美丽乡村设计大赛时,闽清县看中了她的创意,并向她抛出橄榄枝,邀请她一同改造村庄。曾芝颖感谢那个舞台,让自己能被看见。

  就这样,曾芝颖和设计团队与闽清县梅雄村结缘,并被它的环境所吸引:闽江水、成片的山林、偶尔经过的绿皮火车……一切都显得安静惬意。但随着调研的深入,团队发现,这个库区移民的小渔村缺乏产业、人口外流,留下的只有孤寂。

  “这个村子只有一间小饭馆,在那吃了一个月。”曾芝颖回忆,没有美食,没有朋友,没有夜生活,自己心里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台湾注重项目前期调研,大陆则需边调研、边设计、边推进,节奏很快。”曾芝颖说。

  于是,曾芝颖走街串巷,用细腻语言解释改造初衷,并拿起镜头拍摄改造的每一个瞬间,让村民从视频里看到家乡的变化。日复一日,曾芝颖慢慢地成为村民们的老熟人,甚至成为“半个家人”。

  “村民敞开心扉邀请我吃饭,完工前夜,男女老少更是自发上街清扫、安装展板。”回想那段日子,曾芝颖觉得心里很暖,她认为自己拍摄下的不仅是变迁,还有村子的温度。

  从2018年至今,曾芝颖和团队画了1300多幅手稿,解读这个闽江渔村的文化肌理,以“低造价改造、低密度开发、低成本运营”的理念,开展三类农房改造、空间活化利用,打造了100号村民会客厅、库区移民文化馆、小柒咖啡馆、滋满食堂等特色项目。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渔村流淌出宛如城市街头般的美丽光影。

  “我真的成长了很多,以前是大小姐脾气,现在家人都说我从‘小钢炮’变‘小温柔’。”经过多年打拼,曾芝颖在曾经陌生的土壤开出了自己的花,也从“开路人”成长为“引路人”。

  经福建省特批,曾芝颖创建了海峡乡建乡创奖,为岛内建筑、农业、设计、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台青搭建来闽通道、提供项目,以便他们更好地在大陆落地生根。这一奖项举办四届以来已吸引500余个海峡两岸的团队参与,超过1000位台胞登陆交流。

  “心之所向,自有沃土。”曾芝颖说,亲身丈量过脚下的土地,可以踏出一片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