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云南文山 5000亩“带刺”石头山,结出千万“甜” 发布时间:2025-08-02 来源:人民网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深处,新平街道红旗社区庄子田居民小组坐落于此。漫山遍野的仙人掌在烈日下恣意生长,昔日寸草不生的石旮旯正“摇身一变”,成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聚宝盆”。

      “从前山上净是白花花的石头,现在走几步,就能瞅见沉甸甸的仙人果挂在掌片上,绿得发亮!”村民马成丽握着采摘钳,说话间,带刺的果子落进竹篓。作为最早参与种植的农户,她种植的5亩仙人掌去年给家里挣回4万多元,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庄子田和文山州许多喀斯特地貌的村落一样,石漠化严重,种啥啥不成,严重限制了产业发展。

可就在这“连草都嫌硌脚”的地方,仙人掌的种植历史却长达200多年。仙人掌不仅耐得住贫瘠、扛得住干旱,投钱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更妙的是,种植仙人掌还能让流失的泥土固定下来,让沙化的土地“结实”起来,简直是一举两得。

“有市场,如果能做大,岂不是更好?”在干部会上,有人提起仙人果的好行情,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在仙人掌上做文章。

顺“石”而为,说干就干!2021年,在居民小组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成立了集体公司,将全村土地入股、让村民变股民,集体种植仙人掌。仅半年,20.8公里的5条产业路就修上了山。

产业发展之初,村里人心涣散,不少群众存在消极心态,做产业也不积极。“签完土地流转合同,我信心满满带着村里106个人进山种植仙人掌,干了一段时间,106个人干的活甚至不如20个人干得好。”新平街道红旗社区庄子田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鲁春红发现了问题,“土地可以流转到集体统一规划,但劳动不能不分勤懒。”

村集体公司立即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股权式”整合化运作,动员群众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除了种果的收益,按照“235”分配机制提取年终收益,20%作为产业后续发展资金和村集体收益、50%由土地入股面积占比返利农户、剩下30%全村人共享,确保人人有收益。

2022年,庄子田的1400亩仙人掌第一次挂果,就交出了260吨的 “成绩单”。仙人果在市场上能卖到15元一斤,通过当地售卖和电商销售,销售收入更是达500多万元。才一年功夫,不仅还清了修路欠的208万元,村民们揣着分红笑开了花,剩下的钱还扩大种植了1600亩仙人掌。

“劳动有回报、土地有回报,只要肯干,仙人掌产业有赚头。”目前,共吸纳全村106户3000余亩荒山和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仙人掌产业。

产业发展,眼界也得跟着宽。村里请来专业农业公司,搞起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仙人掌叶片能做菜,果子能榨汁,连刺都能做成工艺品。“不光要卖果子,还能发展鲜果采摘农家游、开发仙人掌小吃,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谈及庄子田仙人掌产业发展的计划时,鲁春红说。

       更可贵的是,仙人掌为石漠化山地披上绿装,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让曾经的荒山蜕变为“金山银山”。这种“以绿养山、以山养农”的模式,已成为云南石漠化治理的典范。

       截至2024年底,庄子田的仙人掌种植面积达5000亩,实现收益1088万元,辐射带动文山及省内其他州市种植仙人掌25000亩。

“‘中国仙人掌第一村’是由哪里命名的?”记者问鲁春红。他很自信地说:“是我们自己命名的。”

7月12日,“中国仙人掌第一村”文旅节开锣。村民们穿着民族服饰跳踩堂舞,游客捧着仙人掌果吃得满嘴甜,舞台上的歌声能传到山外头,昭示着庄子田荒山变“金山”的故事。

“我们要让仙人掌产业从‘卖果子’升级为‘卖生态、卖文化’。”鲁春红掏出手机点开自媒体账号,屏幕上满是仙人掌的绿。“现在每天有上千人咨询种苗和技术,周边村寨已经预订了3万亩种苗,我们正准备以‘庄子田模式’,打造‘中国仙人掌第一村’。”

记者:张驰 徐前

视频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 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