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朱虹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低海拔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更是环境质量的“活体监测仪”。它们身披雪白羽衣,展翅时翅下泛起朱红色云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美人鸟”,象征着吉祥、美丽与坚贞。
为继续扩大野外朱鹮种群数量及分布范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四川省沐川县湿地公园,首批人工繁育野化的12只“川籍”朱鹮放飞野外。这是人工繁育的朱鹮,首次在川实现野化放飞。
从“实验室”走向“山水间”的关键转折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地处乌蒙山区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沐川县,境内森林覆盖率78.83%,负氧离子浓度超城市30倍,拥有大渡河支流12条、湿地公园3处,为朱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环境。
2016年,四川开启朱鹮人工迁地保护工作;2019年,成立沐川县朱鹮繁育中心并引入朱鹮种源40只。通过人工繁育和自然繁育等技术手段,中心攻克人工孵化、疾病防控等12项技术难题,使朱鹮人工种群数量由最初的40只增长至83只,种群规模已具备在稳定人工种群遗传结构的基础上,分批次放飞野化培训个体、创建野生种群的基本条件。
由于人工繁育的朱鹮长期生活在相对狭小的饲养环境,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2024年,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修建了3000余平方米仿朱鹮野外栖息环境的野化培训笼舍,并从当年9月份开始二期野化培训,通过模拟自然环境,重点训练朱鹮的野外生存技能,如觅食能力、飞行能力、躲避天敌能力等,成功培育出28只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个体。
5月22日上午,在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呵护和精心准备下,通过疫病检测、健康评估的12只朱鹮被放飞野外。此前,它们历经了240天仿生态野训,觅食成功率提升至85%,飞行耐力突破15公里。本次放飞准备工作全面就绪后,放飞地环境评估报告和放飞方案也通过了专家评审论证。如果一切顺利,第二批16只朱鹮将在9月上旬完成放飞。
“为了掌握朱鹮的行踪,我们放飞前会在朱鹮身上佩戴连接北斗卫星的跟踪器,每一个小装置只有21克,不会对朱鹮的飞行造成影响。这个装置每个小时会回传朱鹮飞行的轨迹、速度等信息。”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技术负责人杨海琼博士说,“今天的首批放飞,是沐川朱鹮保护从‘实验室’走向‘山水间’的关键转折。我们选择的湿地公园经过严格生态评估,完全符合朱鹮‘择水而居、择林而栖’的习性。未来,将通过卫星追踪、动态监测和社区共管,为朱鹮野外种群保驾护航。”
营造一个安全的社区环境,需要提高放飞区域民众对朱鹮的认识。为此,沐川县林业局通过印发科普宣传单、发送短信、制作短视频,利用报纸以及电视报道等多种渠道,对朱鹮保护与放飞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连日来,前往中心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大家对于朱鹮放飞与保护有了新认识,更多人愿意参与到保护中。
不过,朱鹮是一种迁徙能力较强的大型鸟类,虽然这次在沐川放飞,但放飞后其停歇地、生活地目前尚无法预测。考虑到朱鹮放飞野外可能会飞至沐川周边市州、县区,沐川县林业局向四川眉山、自贡、雅安、宜宾、凉山州等周边地区林业主管单位及其下属机构,通报了朱鹮野化放飞事宜,并制定了各单位联动开展朱鹮监测与保护的工作方案。
野化放飞不是保护工作的终点,而是新起点
朱鹮,这一曾广泛分布于东亚的美丽生灵,因栖息地破坏、农药滥用等因素,一度濒临灭绝。上世纪80年代,全球仅存7只野生朱鹮,其命运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朱鹮保护堪称全球濒危物种拯救的典范。通过40余年不懈努力,朱鹮种群从秦岭的“七只火种”逐步恢复至如今的11000余只。作为国家确定的保护旗舰物种之一,保护朱鹮对其他物种有“伞护”作用,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会以此次放飞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朱鹮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强科研攻关,提升保护技术水平,完善保护管理监测体系。
“野化放飞可以使朱鹮在异地正常生长、繁育,逐步扩大栖息地范围和种群数量,促进野生种群的重建与恢复。”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冉江洪看来,从物种保护的层面来看,此次野化放飞是朱鹮野生种群复壮的必由之路。同时,这次放飞也展现了我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的努力,通过活动提高整个放飞地和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朱鹮野外放飞并不是朱鹮保护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将朱鹮放飞在农林生态系统后,需要持续监测野化放飞的朱鹮与本地的生态系统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其增加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否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或者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其对于鸟类群落种间关系存在什么影响,还需进一步监测。”冉江洪说,野化放飞的朱鹮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农田不仅是朱鹮觅食的重要场所,也是其栖息地的一部分。“未来,监测内容包括朱鹮的活动轨迹、觅食情况、存活情况、繁殖成效,以及种群动态等。”
根据国内其他开展朱鹮野化放飞的成功经验,持续开展朱鹮野化放飞,是野外种群得以成功建立的关键。
据杨海琼介绍,近年来,四川围绕朱鹮种群遗传结构、人工繁育技术、生长发育以及疾病防治等开展合作研究,探索朱鹮环境适应性圈养技术体系、优生优育技术体系和人工采精方法,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会继续开展朱鹮人工种群的扩大繁育,为持续开展朱鹮野化放飞储备优质种源;同时,强化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浙江大学等川内外科研单位的合作,为沐川朱鹮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杨海琼说:“未来,我们计划通过‘渐进式野化放飞’策略,逐步构建稳定可续的野生种群,让朱鹮重新成为巴山蜀水间的灵动风景。”